2024 年12 月份读书笔记——中国历史文化变迁思考

按照主流教育的历史区分方法,则大致可以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

  1. 古代中国:从礼教的确立到百家争鸣
  2. 唐宋时期:文化的辉煌与繁荣
  3. 明清时期:文化的守旧与反思
  4. 近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这样的划分方法自然也是符合历史实际,但很不好的一点是这种划分明显是站在了大历史的角度上,将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都混杂在一起,单纯的强调了历史上的拐点,而忽视了每一个历史转变因素的积累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一通学习过后,有心者心中一堆疑惑,无心者口中振振有词,以此史来明智显然就有一些相当的不明智了。

一、从三皇五帝的领袖外衣到礼教确立下的君权神授

(一)黄帝,天授自然?

依照《史记》的记录,大家所公认的中国历史的开端应该是三皇五帝时期,但三皇五帝治理下的历史普遍是以神话的形式流传,基本很少能见到几句靠谱的记载,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余地,基本情况就是大家都只知道三皇五帝的功绩有多么多么的伟大,但是具体情况具体讨论的时候都说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由此看来,毛主席那句:“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到底不是他突发奇想,自古以来也有不少聪明人对此是嗤之以鼻的。

《尸子》记载了一件我觉得好笑的事情:有一天子贡问孔子:“他们都说孔子有四个脸,这话说出来你能信不?”孔子回答说:“黄帝德行高尚,找了四个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人帮助自己治理四方,也就成为了四辅。”(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子贡明显是明知故问,而孔子更是回答的滴水不漏,硬是给原本的鬼怪画风的问题扯到了自己最喜欢探讨的“礼”和“仁”上,既算是回答了子贡充满恶趣味的发问,又算是为古代统治者吹下的牛皮做了找补。

回到《史记》记录黄帝的第一句话:“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话说的还是保守了,《抱朴子》里的第一句话才叫一个吓人,里面说:“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这就已经给黄帝安排到了神灵的位置,前面刚提完弱而能言这还不够,后面甚至来了句弱而能言。得亏黄帝还是一个历史上确实活生生存在过的一个人,总要讲一些唯物主义,不然很难想象后人不会造出黄帝还未出生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的谣来。而且就算是这样,这个人也已经无法度量了。一个人出生就会说话,生下来就伟大,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凡人?很抱歉,我才活几年,确实没遇上这种奇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一般来说,这种装神弄鬼的事情都是出自有心人之口,借着神神鬼鬼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口口传颂,其目的也无非是达成某种政治目的。我们来看看黄帝的履历:他这一生主要是干了两件事情,一是与炎帝共诛蚩尤,把蛮族统统赶出了中原地界,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使得炎黄子孙的概念被人所提出。二是灭炎帝部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部族领袖,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后来的王朝不论如何更迭,都得宣称自己承接的是上朝,而不能独立于整个华夏叙事之外,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黄帝首创了一个词叫“心悦诚服”,自此之后,不论是汉还是唐,对内还是对外,统治者都不能再简单的通过武力来迫使民众来接受他的统治,大家以后去成为部落首领的首要条件就是自身德行出众。

现在其实也就不难理解黄帝的政治目的,他先是通过联合旁边同样被欺凌的炎帝部落共同讨伐了蚩尤部落,这为他提供了往后一切行为的正义性;然后他通过传播草木,教授技艺的方式在众多的部族间建立自己的群众基础。“吃了吗?”“吃过了,今年多亏了黄帝大人派人教我们如何播种我们才能吃上一顿饱饭,黄帝陛下的恩情真是永永远远也还不完啊!”几千年前的对话就是这样不断的出现在黄河两岸的田间地头。而当大家都承黄帝之惠的时候,我们的炎帝陛下就明显没有想明白黄帝这么做的想法到底是不是出于脑子坏掉了。

不过也无关紧要了,此时黄帝已经明白,自己身边现在最大的阻碍就是曾经的盟友——炎帝部落。只要将他除掉,黄帝部落就可以独自享有黄河中上游异常肥沃的土地,并且由于他之前无偿提供的技术,没有任何部族会反对这一场“部落冲突。”而通过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他就可以完美的完成枣子、大棒的组合技,在确立了正义性的前提下,通过部族战争确定了自己的权威性,由此,部族联盟正式成立,中华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也正式开始生根发芽。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一波总结了,黄帝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扩大自己部族的生存空间,而在灭蚩尤之后他明显发现了一个新的扩充部族人口的方式,即联合其他部族,建立部族联盟。可不要小瞧人口在当时的作用,所谓的部族战争你完全可以理解成为两个大家族互殴,那再这两个家族武器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自然是人越多的越占优势,而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吃点饭,那么在我具备一定产能的时候,我自然需要引进劳动力来扩张我的生产,所以黄帝表面上看似是赢在了民心所向,但实际上还是赢在了生产力的突破上,如果黄帝没有那些技术,那他的一切战略都不足以实行。到时候你不要说黄帝生而神灵,他就算是生而世界诞生都没什么用,烛龙睁眼天亮,闭眼天黑的故事明显大伙小时候也没少听。

也许你会说《史记》《庄子》《春秋》《易传》这些记载过三皇五帝功绩的名著都是后人编纂的,而后人都是为了彰显统治者有多么的伟大,与众不同才故意给黄帝加上了那么多的神迹。但很明显这个解释不通,且不论那些神话早在有这些书之前就已经开始流传,而后人也都是听了这些才开始进行二次创作;单纯拿你来当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底下的知识分子每天就拿着古代帝王的贤明功绩戳你脊梁骨,你就说你能接受还是不能?反正要是我的话我就得恨得牙根子痒痒。另外歌功颂德为什么不颂我自己的?难不成是我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谁刚才这么说的,来人,拉出去剁了。

所以这么想来,结果还是很明显的,黄帝本身就是当时时代一顶一的政治家,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极大的扩充了自己部族的势力的同时,还恩威并施,装神弄鬼,极大的加强了部族的管理能力。你不是不愿意接受我的领导吗?那我就先派兵讨伐你,打完你之后我还要叫大家伙一起唾弃你,并且在你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的同时我在献上一记神秘学暴击,我是天之骄子,你得罪我就是得罪上天,回头死了都不得安生。这三记招数下来,别说是当时一群刚知道地里还能种出东西来的野人了,就算是让一群现在的社会精英回去都得被收拾的服服帖帖,而且人家收拾你你还不敢发牢骚,因为人家这是顺应天意,你问我天意在哪?人家就是天意,回头你还想着历史上能给你平反呢,哪成想人家受尽后人推崇,被夸是以德服人,这就叫“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会打架的,那叫莽夫。

(二)翼善传圣曰尧

自黄帝后,中原部落联盟又有了好几位部族领袖,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尧、舜、禹。尧的原名叫放勋,至于后世为什么尊称他为“尧”,原因在《谥法》里有明确的解释:“翼善传圣曰尧。”其中翼的意思是帮助和辅佐,对应了尧早年辅佐挚的经历。相传尧的父亲是帝喾,帝喾在死后将自己的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帝挚(帝不是他们的姓氏,是对部落首领死后的尊称,所以尧有时也会被写作帝尧),而尧十三岁就开始辅佐他哥哥治理部落,十八岁代替哥哥成为部族领袖。当然你要注意,他哥其实还没死呢,对于这一段兄友弟恭的历史历史上也鲜有记载,甚至有的书上就直接给挚写死了(帝挚死,尧即位)。对此司马迁还是在《史记》里辟了谣,在五帝本纪里他就这样描写:“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这里的描述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是挚自己能力有问题,干的不行,于是乎自己禅位给弟弟。

喜欢读历史的朋友看到“禅让”这两个字就难免犯ptsd,尤其我这两天在看三国,上一秒刚看完献帝禅位于曹魏,还没看几章呢,转头曹奂又给皇位禅了,大家都清楚曹氏是篡的汉(刘皇叔角度),司马氏是篡的魏,但是史书上写的都是受禅让,很难不让人猜想是不是自这儿打得头。毕竟尧既然十三岁就能辅佐哥哥,并且按照他以后的执政水平,国家是明显可以安稳运转的,根本谈不上必须要换一个领导人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大家都知道,国家机器出了问题,往往就是统治阶级出了问题,这种时候很明显就不是换一个话事人就能解决的问题,不然民国换了那么多届大总统早都该政清人和,百废俱兴了,总不能连着六七个都选不出个正常人吧。

《帝王世纪》里记载:“帝挚之母位于帝喾四妻最末,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唐侯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挚自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首先说挚他妈的事,他妈是帝喾最年轻的妻子,但是挚是最年长的,意思就是否定了帝喾最开始的嫡长子继承的说法,说你虽然有四个老婆,都是正妻,但是挚这小子他妈明显不是你的原配妻子,所以他就不能算做嫡子,充其量不过是个庶长子,就这样的人怎么配和我们英明神武的尧学长相提并论。紧接着就开始做对比:你看看,让你老老实实干了九年,你也不中用啊,搞得大家都不高兴,再看看我推的尧学长,全天下谁不知道他是个能人啊。但是这里通篇没有解释,挚在位九年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其次不是唐尧一直在帮助治理国政吗,为什么还是会出现没有治理好朝政的事情,最后,为什么全国都一团乱麻,乌烟瘴气,人人都怒骂挚不是个好玩意的时候,反倒是尧名声鹊起,大家都说他治理有方?经常上班的朋友都知道,在公司上班,一般做好了都是领导领导有方,做错了都是个人能力不足,但是这次的结果明显是反了过来,可见到底谁才是领导。挚?小丑罢了,果不其然,挚自己就不堪受辱,主动让位,尧也不客气,他知道自己天命所归,反手也就接受了,至于你挚,先去高辛玩去吧。

之前咱们说黄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治领袖,开了以德治天下的先河,自那以后统治者搞统治的成本就直线下降,因为民心所向,天命所归嘛。所以尧作为黄帝的五世孙,自然是深知祖宗之法哪里可以变哪里不能变的。帝挚在位的时候政令不行,原因很明显就是因为政体老旧,祖爷爷黄帝是一手靠着武力威逼,另一手靠着技术开源才笼络了各族,但是再大的恩情在祖宗辈的人都死完的情况下也就不会再流传了,所以挚不是自己有问题,反而是吃了他爹帝喾的亏,帝喾三十岁当上部落领袖,在这个位置上呆了整整七十年,活到了一百岁。而这七十年间,随着各个部族不断的发展,原本部族联盟的地盘早就有了极大的扩张。帝挚以为自己可以和老爹一样,安安稳稳的坐上原本属于黄帝的宝座,但他没有明白凡是新皇登基,必要大赦天下的道理。

你想想,如果你是诸侯王,并且多年的发展,你的势力也已经很大了,原本老皇帝受人爱戴,你惹不起他,但是突然间老皇帝死了,换了个小屁孩上来,此时此刻,你怎么会愿意老老实实听他指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就连花果山上的那块石头都明白这个道理,能喊出一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更何况此时还是身为不带任何杜撰成分,历史上都存在过的神话人物的你呢。所以帝挚的结果早就已经注定。

自古以来君权和相权都是处在一个斗争的关系,君是所有集团共同的领袖,而相是统治集团的领袖,一个好的君,他一定同时也是相,而帝挚只能继承父亲留下的君权。

就在帝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的时候,帝尧已经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权力机构内部相权的缺失正是他的最好机会,但首先他需要想明白这些诸侯王到底需要什么。

自黄帝统一中原以来,经过了好几百年的发展,原本只是几个小部族之间的联合已经化作了遍地开花,联盟所主宰的范围也由原本的黄河流域扩张到了南方的长江流域,但是由于为君者一定是身处中央,所以扩张不会是中央部族的扩张,反而是边缘部族通过不断地人口迁移才完成的结果。所以这便意味着地方强而中央弱,所以诸侯才会不听天子令。

当然,诸侯是没有胆子直接篡位的,原因在于黄帝以德行折服各族,并且自称承接天意,往后的他的后人也老是天生神灵,况且中央部族占据最肥沃的土地,兵强马壮,此时造反不光容易受到道德批判,还很容易受到物理批判来给帝挚机会翻盘,到时候帝挚拿下一场大胜,名望骤增,他们这些诸侯就更难有翻身之日了。

那么有没有和平一点的双方都能得利的政治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诸侯王们想要在新的领地获得合法的权力,而帝尧希望取哥哥而代之,所以在两方的双向奔赴下,帝尧摇身一变,化作了治国典范和道德楷模,然后再帝挚即位九年后终于一举击溃帝挚,成为新一代的家族话事人。

尧上位第一件事情就是划分四岳,将统治领土以东西南北的四个方位划分给了四位诸侯王,即羲仲、羲叔、和仲和和叔。只此一举就使得国内政局一下子稳定下来,当然了,只是这样他只是一个相,因为没有获得民意支持,老百姓只知道他德行出众,而根本不知道放勋到底是个谁,而这种情况下,他的统治就是浮于水面上的,依靠的除去武力外便是诸侯的认同,但是这群诸侯一个个都是狼子野心之辈,指望他们那就是与虎谋皮。于是乎尧想了一招:你们不是刚拿了四岳的头衔想在自己的领地里当领袖吗,那我就给你机会,你们也别闲着,学学我祖先黄帝是怎么当大哥的,你们现在去每天看星星,一年后去把农时给我定出来。(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史记·五帝本纪》)

俩老羲,俩老和到现在才知道他们到底推举了个什么人上去,因为害怕物理批判,所以又不能不听,只能一咬牙:整!于是五帝本纪便有记载:“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在确定了历法为自己打下群众基础的同时,尧还是没有忘记黄帝的另一只大手,于是他开始征战四夷,在为老百姓除害积攒个人威信的同时还有效的震慑了宵小。这一路上,在切身丈量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之后,他逐渐明白帝挚所面对的问题其实自己根本没有解决,随着周围部落的不断的人口迁移,中央部族的力量也一定会有被超过的一天,所以这种时候就只能依赖蚩尤的老办法了,用质量来取胜,以一挡十,反正中原富庶,只要能找到,养他们完全不是问题,于是尧又一次启程,遍访名山,寻找能人异士,然后授予他们官职,渐渐的中央的组织架构被尧所搭建了起来,一个名为国家的崭新政体开始出现在了历史上。